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 陈红霞 吴文汐 武汉报道 在具备了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平台及登记结算机构、湖北碳交所和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三重平台优势之后,湖北省作为全国首批碳交易试点地区,运行成效全国领先,碳市场建设成为湖北省推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要如何进一步推进和落地?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王红玲接受南方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其表示将提交《加快打造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支持湖北打造世界级北斗产业集群》等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王红玲 摄影 郑先耀)
王红玲认为,依托中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中心(以下简称“中碳登”)打造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建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支持并推动中碳登冠名“中国”批复落地,建议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加快中碳登组建方案批复,更好地保障全国碳市场平稳高效运行。
农业碳减排方面,王红玲建议,应进一步完善农业碳排放测算体系,健全农业碳排放清单和排放系数制定等,这些是农业碳减排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目前的“卡脖子”工程。
多举措推动核心枢纽建设
《21世纪经济报道》:湖北碳市场建设方面成效显著,接下来,湖北将进一步夯实前期取得的成绩,针对加强碳交易市场顶层设计方面,您认为具体该如何推进?
王红玲:针对碳交易市场顶层设计。其一,应该加快机构组建。建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支持并推动中碳登冠名“中国”批复落地,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加快中碳登组建方案批复,更好地保障全国碳市场平稳高效运行。
其二,建议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依托中碳登集中登记体系统筹协调推进碳排放权、自愿核证减排量、排污权、绿色电力等各类环境权益和国际碳减排量集中登记,全力争取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新形势下的话语权。
其三,要进一步完善碳市场顶层设计。加快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专门立法,尽快颁布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明确碳排放配额的法律属性及判定原则,完善碳排放核查、市场交易、自愿碳减排等相关配套制度、标准及激励保障措施。
其四,建议支持国际大型低碳活动、会议、论坛定期在湖北武汉开展,积极发出中国碳市场声音。建议支持依托中碳登推进上合组织统一碳市场建设,建设全球碳市场研讨交流高地,加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市场建设方面经验输出。
《21世纪经济报道》:在上述提案中,您提及要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具体应该如何实施?
王红玲:首先,建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联合出台碳金融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及其他市场主体参与。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明确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作为全国碳排放配额唯一法定确权登记平台。
其次,要完善碳金融要素市场。建议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等支持设立武汉碳清算机构等碳金融基础设施,形成碳登记、碳结算、碳清算、碳资产管理等碳交易链闭环,构建全国碳金融数据中心和资金中心。
再次,还应大力支持金融机构开发碳远期、碳掉期、碳期权等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推进碳金融创新发展。
最后,建议构建碳金融产业链。支持设立碳减排基金投资碳减排技术、项目、企业。支持依托中碳登引进全球碳资产管理、碳咨询研究、碳检测计量、碳科技服务等服务机构,招引各类绿色发展基金、ESG投资机构落户湖北。
《21世纪经济报道》:您还提出,要加强“双碳”和科技人才方面的建设,这主要是指哪些方面?
王红玲:我的建议是,可打造 “双碳”科技和人才中心。具体来讲,首先建议要开展高耗能行业碳减排关键技术攻关。由国家科技部牵头整合国家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科研力量,开展联合攻关计划,支持湖北省科研院所深度参与关键技术攻关,充分挖掘科技降碳潜力。
其次以中碳登为依托,引导支持我国科研机构走出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研院所结对开展联合研发、联合攻关,构建全球研发联盟。
再次,建议加快构建碳金融人才支撑体系。实施碳金融人才支持计划,支持中碳登和区域金融机构引进国际顶尖碳金融人才。促进政企人才双向交流,培育一批专业型人才和干部队伍。
《21世纪经济报道》:您还提及要在碳数字产业方面要有所布局,具体是指什么?
王红玲:我的建议是,可打造碳数字产业中心。具体落实上,首先可规划建设中国数字“碳谷”。立足全国统一大市场,依托中碳登探索建立碳排放权、能源数据产权交易机制,实施数据市场构建工程,建设碳排放权、能源数据交易中心,推动数据要素开发利用。
其次建议重点开展低碳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可再生能源及配套产业,如温室气体智能监测技术与装置产业,储能产业,碳基新材料、5G与新一代数字产业等,推动形成战略新型产业集群。
再次,建议生态环境部等支持武昌区打造湖北碳交易核心枢纽首发示范区、全国碳金融集聚示范区,吸引和培育碳金融产业链企业入驻,发挥试点示范效应,为双碳战略实施提供金融要素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王红玲 摄影 郑先耀)
做好农业碳减排基础性工程
《21世纪经济报道》:您长期关注农业农村减碳工作,目前,农业农村碳减排工作的难点和压力来源于哪些方面?您所研究的碳足迹领域如何助力农业碳减排?
王红玲:农业领域是重要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源。其中,农业活动是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包括甲烷和一氧化二氮,它们的全球温室效应分别是二氧化碳值的28倍和265倍。生态环境部于2019年7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两年更新报告》也显示,2014年我国农业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到全部温室气体排放量的6.7%。甲烷在农业排放中占比较高,例如水稻在种植过程中会释放甲烷。中国和东南亚一带,包括老挝、柬埔寨、泰国和越南等国家,均是水稻的主产区,也以水稻为主粮。目前,国际上对甲烷的减排关注度较高,中国农业甲烷减排存在较大压力。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年来,我国通过耕作制度变更、品种和土壤改良以及减少肥料农药施用等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稻田甲烷实际排放量已减少许多。
碳足迹则主要应用于国际贸易、产品供应链和碳普惠制度体系之中,在消费端也能发挥一定作用。未来可通过碳普惠制来提升特色农业的品质,例如虾稻种植过程中的甲烷排放量比常规水稻更少,可利用方法学为每公斤虾稻的减排赋值,通过碳普惠制实现它的生态价值,这也是碳足迹的反向应用。
《21世纪经济报道》:当前,中国农业的碳减排碳交易处于怎样的局面?湖北已经拥有较好的碳交易市场建设基础,未来应如何将农村碳减排碳交易内容更好纳入湖北碳市场体系建设当中?
王红玲:农业减排是技术问题,而农业碳交易则是世界难题。比如,推进稻田甲烷减排,需要解决稻田甲烷核算不准确、稻田甲烷减排碳交易方法学缺失、碳普惠政策协同性差等瓶颈制约问题。针对这些问题,9001cc金沙以诚为本农业碳减排碳交易研究中心着眼于稻田甲烷排放因子库构建与应用,期望通过优化稻田甲烷排放模型的关键参数, 构建稻田甲烷排放因子库(稻田甲烷减排的“卡脖子”工程之一),开发稻田甲烷减排 CCER 交易方法学,设计稻田甲烷 减排碳普惠平台,为稻田甲烷减排及市场化交易创造基础条件。
而在农业碳交易市场方面,当前,我国农业碳减排主要以CCER项目形式进行交易。这其中,首先确定碳排放主体的碳减排量,再将其纳入市场交易,按照一定价格获得收益。这一过程比较复杂,项目申报后需通过核准才能进入市场,在核准过程中需通过方法学将减排量计算为核准量。这对碳交易主体来说,会产生较多成本。CCER是自愿碳减排机制的重要组成。业界普遍认为,国家CCER开放后,农业可以通过CCER机制来参与碳交易,形成强大的减排促进效应。
原文链接: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230304/herald/3677d5743faa1464ffa99e445ff318c5.html